四川師范大學第七屆學術科技節“博學 創新 發展”系列講座
之《承前啟后—清代城市發展特點及歷史地位》
3月31日14:00,由共青團四川師范大學委員會、四川師范大學學生工作部主辦,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學術部承辦的第七屆學術科技節“博學 創新 發展”系列講座之《承前啟后—清代城市發展特點及歷史地位》的活動在七教105準時開展。本次活動的主講人是何一民教授。參與的嘉賓有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黨委書記王曉焰,院長王川,李小波教授及08、09級輔導員劉開軍、張松韜等。歷史系的碩士和本科生也參加了此次活動。
何一民教授是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并且擔任《清史城市志》編撰工程的首席專家等多項職務。
講座開始之前,主持人首先介紹了主講人及嘉賓。隨后,王川院長致辭。接著何一民教授向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問好。他說到,雖然現在工作任務較重,但還是很高興能和同學們進行交流與溝通。
何一民教授就城市史發展的背景、特點及歷史地位對同學們做了詳細的講解。他講到:城市是由蒙昧到文明的標志,是一個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幾千年文明載體和發展的中心。中華文明起源悠久,城市的起源也同樣悠久,但現今對城市史的研究卻較少?,F代城市出現的一系列的環境、交通、人口等問題該怎么解決需要思考,也更需要從歷史中尋找答案。何一民教授在對清代城市發展的特點及歷史地位的具體研究中提到由于全球城市趨同,就要求研究者在研究時在立足于中國國情的同時以全球的眼光、歷史的眼光進行思考,全方面的把握,不斷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也要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的角度,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的講解。
講解完之后,同學們紛紛向何教授提出問題。比如,風水理論對城市建筑規劃有什么影響;鴉片戰爭之后西方的規劃觀念傳入中國,新的城市規劃理念與傳統的規劃理念有什么沖突等問題。何教授一一做了解答。在講座的最后何教授表示,希望在座的有志之士能加入到對城市史的研究中,填補國內在這方面的空白。
16:40,活動在大家的掌聲中結束。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記者 李鑫妍)
(微信掃描分享)